採訪編輯 / 郭士榛
30年前,就在一間簡單的教室,沒有華麗的舞台、燈光,只有兩位演員賣力演出果陀劇場創團首演戲《動物園的故事》,生動故事、演員真情,深深打動在場的一百多位觀眾,讓戲劇展現了真實的效力。就是這樣可以真實傳達人生況味的感受,讓當年才20歲果陀創辦人之一的林靈玉,決定從事戲劇工作做為自己的畢生志業。
歲月匆匆,似乎才創團的「果陀劇場」今年已30歲,熟識的朋友都會豎大姆指按「讚」,因為「果陀劇場」已由只是每年演1、2齣戲的劇場,發展為一個適合老、少創作人發揮的創作平台,不但服務資深創作人可以不斷發表作品,同時也給予年輕創作人發揮空間,現在身為果陀執行長的林靈玉,30年來在果陀劇團邁向專業劇團的道路上著力甚深,她也為果陀邁向東方百老匯奠定基礎。
回首果陀30年,外表長相如仙女的林靈玉,並未因工作和生活的磨鍊而改變容顏,她就是一個「凍齡」的執行長。「創作30年果陀已有一百部作品,很多人問我,究竟為何踏進這深淵。」林靈玉輕聲細語說,19歲時她有一群尚在學校讀戲劇系的專業朋友,大家每天在一起就談創作、表演,「當時我對戲劇也很有興趣,就勸導演梁志民和朋友們,每天都在說,為何不起而行,成立劇團?」出生之犢的一群人除有熱情外,其他都不懂,幸好有蘭陵劇坊朋友,及專業的前輩、師長指導下,1988年「果陀劇場」順利誕生。
不會消失的,
是觀眾心中留下的感動和共鳴
俗話說「舞台表演如同泡沫」,所有元素舞台、燈光、演員,甚至觀眾,都在戲演完後消失,很令人惆悵。但林靈玉卻認為,演出後不會消失的是戲在觀眾心中留下的感動和共鳴,「就是這層認知,讓果陀堅持30年一路走下來。」林靈玉強調,若一齣戲有很棒的美學、很棒的演員,但是戲看完後觀眾卻無感,縱使劇場人花了心力,也是失敗的創作。
林靈玉指出,果陀在開創、摸索的第一個10年,經常在錯誤中記取教訓,當時曾有一齣作品因製作考量藝術層面,大量使用文言文演出,首演當晚就感受到現場觀眾充滿著疏離,沒有感動,也沒有認同,完全毀了一齣大伙花了一年籌備,半年創作的大戲,但果陀人也記取教訓,從此學到舞台上使用的文字、語言,定要能讓觀眾接受、感動,產生共鳴,才正確傳達創作人的意念。
效仿西方吸納各方人才
奠定果陀音樂劇品牌
舞台劇現場,每場都會讓觀眾有不同感受,這就是現場的魅力。果陀享受這樣魅力,在跌跌撞撞中站穩了步伐,進入第二個10年的果陀,林靈玉認定,是該成立自己品牌的時候,「早期,梁志民導演和我,每年瘋狂輪流去紐約、倫敦看表演,了解到西方的百老匯並不是只有學戲劇的專業人士,而是邀請了各行各業的精英人士,一起投入製作,才使百老匯的演出可長傳歷久不衰。」
林靈玉說,她經過果陀第一個10年的磨練,很深刻理解台灣劇場界人才有限,不論創作、演員、音樂設計、音樂作詞、作曲,甚至各部門人才都缺乏,於是第二個10年,她開始學習西方百老匯作法,大量邀請不是劇場界的人才,或是電視、電影界表演出色,有著個人特質並和角色吻合的演員做跨界演出,期盼生出不一樣的火花。像是張雨生的《吻我吧娜娜》、蔡琴和鮑比達合作的《天使不夜城》、《情盡夜上海》等幾齣音樂劇,幾齣音樂劇下來,觀眾不再陌生,也培養出喜歡音樂劇的觀眾。
定目劇?爆米花?
開拓市場及培育人才的不斷嘗試
需要和大家溝通的時段,林靈玉不僅帶領果陀內部人員適應跨界演出的改變,同時也向外界解釋,「果陀試著在發展像西方百老匯一樣的工作環境。」林靈玉笑著說明,她一直期望果陀能有自己的劇場,讓10年來已演300場的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、每年都會再重演的《淡水小鎮》以及其他多齣受歡迎的劇目,都可以在果陀自己的劇場內演定目劇,不需要四處奔波不斷的裝台、拆台,浪費人力、物力和財力。
當然這是林靈玉人生最遠大的目標,近10年她將穩定中發展的果陀交給營運長來經營,而她不辭辛勞,只要聽到何處有人有心投資商業劇場,她會立即飛奔去募款,努力了20年雖還沒有績效出現,但第三個10年的果陀,卻已成功建立平台。林靈玉透露,為了讓年輕創作者有機會親近觀眾,展現創作經驗,5年前果陀成立「爆米花輕鬆劇場」給年輕新導演、編劇、演員新機會。
林靈玉表示,「爆米花輕鬆劇場」就設在百貨公司裏面,「戲要輕鬆愉快演,如同外外百老匯的脫口秀,讓年輕演員可以藉此經驗拉近觀眾距離,沒有華麗舞台,只有輕鬆創作的劇本,不需太多金錢打造,但內容要有想法,可給上班族下班後觀賞的輕鬆演出,讓他們情緒得以放鬆產生共鳴。
「爆米花輕鬆劇場」就是這樣想法中發展出來,這是一種培植人才,幫忙年輕人找舞台的方法。
以戲劇為核心的多元發展
消弭隔閡,促進世代交流
果陀成立30年間,林靈玉發現合作的作品中,有些創作人的專長雖不適合舞台劇發揮,但有些想法卻適合在電視、電影上創作,為了使這些創作可以得以發揮,10年前果陀成立「果陀文化傳播公司」,但他們必須自立自強,包括寫企劃案,找到合作贊助等,林靈玉認為,多元文化平台有助創作力的發揮,也可激勵出創作人的潛力。
果陀2005年開始,藉由戲劇的方法推展「活化歷史」,林靈玉指出,「活化歷史」是藉由戲劇互動把上一代老人的生命故事整理出來,教老人以活潑、有趣生動方式,將自己生命故事表現出來,再帶到學校說給小朋友聽,「這項活動操作已有13年,發現可以打破世代的隔閡,戲劇拉近老人和小朋友的距離,當小朋友聽了老人的故事,回家會說給自家的爺爺、奶奶聽,互動過程中,促進了兩代相處,也增進兩代人的感情。」
無畏無悔 果陀平台必將長遠留存
30年,歲月流逝間,也給了林靈玉和果陀不少的磨練,但林靈玉卻說,上天為鍛練果陀體質,他們曾遭遇多次「天災」,「1999年果陀花了三千萬製作音樂劇《東方搖滾仲夏夜》,票房很好,全數賣完,卻發生九二一大地震,台灣民眾一夜即陷入悲苦情境,當時想在這全民同悲時,如何演帶給民眾快樂的戲,只好取消20多場的演出,致使負債三千萬。」林靈玉說,日後也遇上多次颱風侵台,停演消息也讓劇團遭到拆台、裝台的惡夢,這些磨練壯大了果陀員工,他們現在已可以不急迫面對任何難題。
轉眼果陀已30年,林靈玉並不後悔,她仍會勇住直前,為未來的40、50年努力,回頭只為留下些值得的事,讓後人可分享經驗,「未來我們這些人不在了,但果陀平台一定要長存」這是林靈玉30年來內心很清楚的目標。
影像來源 Godot Theat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