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劇場創造情感 / 梁志民:分享劇場的美好給更多人

Square

採訪編輯 / 李玉玲

果陀30週年影片拍攝現場,藝術總監梁志民坐定,工作人員還在調燈光,梁志民邊聊天,導演的雷達也跟著啟動。拍攝人員問:「想要全亮?還是一點光?」,梁志民回:「一點光,最好再有點林布蘭特的光環繞,看起來瘦一點。」又擔心:「強光下,變色近視眼鏡會不會成了墨鏡?上回在大陸上節目,播出後差點沒昏倒,眼鏡變成墨鏡。」

一切就緒,「3、2、1…」已是師字輩劇場導演的梁志民,墜入30年前還是蘆洲國立藝術學院(現為關渡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)戲劇系學生的遙遠回憶。

《動物園的故事》初試啼聲
催生蘊含希望的「果陀劇場」

1988年,梁志民在一間容納數十人的教室發表畢業製作《動物園的故事》,劇作家愛德華.阿爾比的荒謬劇經典,梁志民坦言,那時的他還不太懂其中深刻的哲理,只能盡力挖掘。當男主角在巴哈大提琴協奏曲樂聲中死去,燈暗,全場靜默無聲。梁志民想:「完了!反應如此冷淡。」

燈光再亮,演員謝幕,爆出巨大掌聲,梁志民的心情像坐雲霄飛車。老師們鼓勵他,只在學校演太可惜,應該到外面發表,一句話催生了一個劇團。售票演出要辦理劇團登記,梁志民想到貝克特荒謬劇代表作《等待果陀》,戲裡的果陀雖然始終沒出現,但有著「希望」的寓意,就這樣,梁志民、林靈玉(果陀執行長)以及《動物園的故事》兩位演員也是學弟王柏森、郭子共組果陀劇場。7月,創團作《動物園的故事》在蘭陵劇坊長安東路的地下室小劇場公演,不到百人的劇場擠進近兩百人,果陀初試啼聲,叫好又叫座。

頭一年,住家客廳就是排練場,行政工作由梁志民、林靈玉分擔,公演時,還要利用導戲空檔騎摩托車到外面貼海報。第2年,屏風表演班與九歌兒童劇團在汀州路合租一個地下室,找果陀分租,劇團才有了第一個家。屏風創辦人李國修興致勃勃規畫:3團共組票務中心取名「蘋果酒」(屏風、果陀、九歌)。

這瓶酒沒釀成,斯人已遠,成為梁志民難忘的青春回憶。

從蘭陵劇坊演進國家劇院

梁志民說,大學剛畢業,沒錢沒資源,只能以旺盛的創作力「以戲養戲」,第1年兩齣戲,第2年3齣戲,慢慢演進座位數更多的幼獅藝文中心,1989年秋天發表的第3齣戲《淡水小鎮》,梁志民將懷爾德《小鎮》加入本土色彩,故事發生地改到淡水,平實而質樸地演繹無常的人生,扣人心弦,受到很大好評,讓果陀站穩了腳步,1993年《淡水小鎮》第二版更推進國家劇院,29年重製了7個版本,成為果陀的經典劇目。2004年,梁志民的「壯舉」則是邀到「劇場三寶」李立群、顧寶明、金士傑在《ART》同台飆戲。20週年,再與李立群、金士傑合作挑戰莎劇《針鋒對決》(原著《奧賽羅》)。

築夢踏實  耕耘台灣音樂劇人才

求學時,梁志民就有個大夢想:「有機會一定要做音樂劇。」創團隔年《燈光九秒請準備》只是雛形,離理想還很遙遠。1993年,他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、洛克斐勒基金會獎學金到美國研習一年半,吸取大量養分,回國後馬上啟動音樂劇製作,1995年推出由管弦樂團伴奏的大型中文音樂劇《大鼻子情聖-西哈諾》,自此共發表了《吻我吧娜娜》、《情盡夜上海》、《梁祝》、《我是油彩的化身》、《愛呀,我的媽》等15齣音樂劇。

梁志民回憶,當年不只觀眾不清楚什麼是音樂劇?幕前幕後人才也欠缺,甄選演員,會唱的不會跳,會跳的不會唱。經過20多年胼手胝足地耕耘,台灣音樂劇已有長足進步,他以2013年為師大製作音樂劇《山海經傳》為例,兩百多人參加演員甄選,初試篩選了70多人,都有一定水準的唱跳實力。

在美國考察時,梁志民思考:「台灣的百老匯在那裡?」現在,他想的不再是百老匯,「就把百老匯留給上海、北京去打造,台灣需要的不是一條街,而是更多創意作品。」

效法西方劇場組織制度
以商業支持非營利事業

1993年美國參訪另一重要影響是,「考察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、紐約公共劇院後,我對果陀未來開始有了想像,更堅定做劇場是事業,而非職業。」1935年創立的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,每年3月到10月演出莎劇及當代經典,把一個小城市打造成戲劇重鎮,梁志民通盤了解戲劇節組織運作,回台後逐步建立果陀組織規章,保險、演出簽訂合約、志工組織…,「有了健全的制度,果陀才能長長久久走下去。」

紐約公共劇院既有《歌舞線上》等營利演出,也推動中央公園免費莎劇演出的非營利計畫,以商業支持非營利的做法給了梁志民很大啟發,這幾年,果陀有了《淡水小鎮》、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等賣座戲,穩定成長,開始反饋社會,推動「活化歷史專案」,也為年輕創作人才規畫《爆米花輕鬆劇場》系列,培養後進。

天降橫禍  回歸原點再出發

回首走過的30年,一路顛簸,甚至重摔倒地。1999年,劇團有了二百多萬盈餘,帶員工到倫敦看戲充電,梁志民笑說,這真是一個瘋狂的決定,但接下來要做4齣戲,錢再賺就有。人算不如天算,回台第2天發生九二一大地震,百業蕭條,劇團只能舉債度日,花了3年時間才還清。2007年老天爺又給了新的考驗,《開錯門中門》8月公演,遇上颱風攪局,延到10月演出又遇秋颱,停演兩次又讓果陀賠了近千萬元。

「遇到挫折,我會想:1988年果陀也是從零開始,就再回到零吧!」梁志民樂觀認為,人脈、人才、創意、經驗都是果陀的資產,再壞也不可能回到零的狀態。

情感觸碰人心永恆
分享劇場美好與希望

他說,創團時從沒想過可以撐多久?就是悶著頭做,30年累積了70多部作品,越做思緒也越清楚,「做為藝術總監,我挑戲的原則是:藝術手段有無精進的可能?與觀眾有何連結?有無觸碰到人心的永恆?」

果陀的戲不批評時政,並不是對政治冷感,而是更想把心思放在提升心靈品質。」梁志民欣慰的是,觀眾反映:果陀的戲總帶有正能量。「我們在劇場創造情感,創造美麗的視覺與聽覺分享給觀眾,開心地笑,傷心地哭,走出劇場,人生依舊充滿希望。」梁志民許下果陀30願望:「繼續維持創團時的生猛活力,把劇場的美好分享給更多人。」

影像來源 Godot Theat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