戲劇從劇本文字躍然於舞台之上 / 陳樂融、蔡燦得

Square

採訪編輯 / 李玉玲

果陀30周年,陳樂融參與24年,超過四分之三的歲月,編寫了8齣舞台劇、7齣音樂劇,外加兩檔音樂會,是劇團核心創作人物;蔡燦得資歷減半,經典劇作《淡水小鎮》一演12年,還以艾茉莉一角獲得上海壹戲劇大賞最佳女主角。

兩位果陀前後期學長學妹談起對劇團的第一印象,都從藝術總監梁志民的「面無表情」開始。蔡燦得從害怕、生氣,現在感恩表示,果陀讓她學到演員的自主性。陳樂融則驕傲地說,1990年代,果陀以民間劇團大手筆製作音樂劇《大鼻子情聖—西哈諾》,已成為台灣中文音樂劇一頁傳奇。

與導演梁志民從陌生到熟悉

陳樂融(以下簡稱融):經學妹台北藝術推廣協會執行長陳琪介紹,我和梁志民導演吃了一頓飯,第一眼感覺冷冷的,他邀我改編莎士比亞《馴悍記》,那時我還在唱片界工作,但大學時寫過劇本,也改編過西方經典,對編劇並不陌生,1994年,由劉雪華、王柏森主演的《新馴悍記》激盪出不少火花,很開心。

蔡燦得(以下簡稱得):記得第一次進排練場,前面坐著梁志民導演、副導…劇場資深前輩盯著我看,好可怕。梁導面無表情,不太說話,我不知道自己演得好?還是不好?

排練《淡水小鎮》,我和飾演陳少威的李沛旭被規定:一人站左邊,一人站右邊,要把劇本每個字,包括別人的台詞,念到助導知道我們說什麼才OK。那是人生莫大恥辱,「老娘」演戲也演了幾十年,後來我才發現自己真的連話都說不清楚,有很多的「不知道」,梁導臉很臭,又不敢問。

融:舞台和電視真的很不一樣。妳會覺得自主性比較強嗎?

得:那時我還不知道什麼是自主性。演電視劇導演會說機器怎麼拍,我要怎麼走。那時很生氣,這不是導演的責任嗎,為什麼不跟我說清楚。現在才真正知道什麼是演員自主性,為什麼一個好演員會讓戲加分,這是在果陀10年學到的。

融:妳應該頒獎給果陀,最佳啟蒙獎。

得:每次進排練場要先暖身,晚2分鐘進來就完蛋了,身體暖好再暖聲音,才會開始排戲,咳-

融:妳怎麼好像進入「地獄」的回憶。

得:真的好難!以前以為背好台詞就好,這幾年我才不再問梁導為什麼?他要我做什麼,就來吧!

專業、堅持培養出信任與默契

融:我和梁導合作那麼久,關係微妙,不太談話,早年用傳真機,現在email往返,劇本完成後,到了整排才會去看,有時與我想像略有不同,有點吃驚;有時又超出我的期待,有驚喜。

得:我以為你們是把酒言歡那種。

融:我們是以文會友,這要相當成熟專業的工作環境才可以達到這種默契,我拿出我的本事,你拿出你的本事,激盪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創意。

得:梁導看起來和我們沒有很深的交集,但他很懂每個人,可以用一句話讓我們完全了解。《淡水小鎮》有一幕我和陳少威坐在椅子上吃冰,導演不是給明確指令要我們怎麼演,兩個年輕人的初戀告白,到底要多緊張?導演說:你們就想像只要說錯一個字,就會爆炸,死了。

融:說法很獨特。

得:剛好我們都聽得懂。完全明白那種只要說錯一個字,再也看不到對方,世界末日。

磨合?溝通?
排練場外的解決大師!

融:必須誠實告解,我和梁導沒有磨合這件事,畢竟他是藝術總監、導演,只能忍氣吞聲接受。哈哈!玩笑話。李立群主演的《我的大老婆》接近整排時,我和蔡琴、執行長林靈玉去看,一直覺得有點問題,擔心戲的調性跑掉,蔡琴說:那就去和梁導講啊!誰去?脖子上掛鈴鐺,後來我把梁導約進小房間委婉地說,他靈機一動想出修改方案,結果大家都滿意。

得:所以梁導還是能溝通。

融:希望quota沒被我用完。偶而擇善固執也是必要,但有時也怕自己會有主觀意見,堅持下去是否正確。

得:《開錯門中門》演個小妓女,從沒演過的角色類型,又是大喜劇,我以為自己OK了,首演前兩周梁導把我叫進辦公室,帶著他的面無表情劈頭說:「快要演出了,如果妳還照現在演法,戲會垮掉。」那天開始就豁出去,再也沒什麼好怕的,這樣演反而就對了。

融:之前的妳可能太拘謹。導演教戲不一定在排練場,場外也有神來一筆。

得:我一直覺得梁導是心理大師,懂每個人。

《大鼻子情聖-西哈諾》
臺灣音樂劇發展里程碑

融:1995年,我和果陀合作第2年,做了生平第一齣音樂劇《大鼻子情聖-西哈諾》。這齣戲寫下台灣中文音樂劇史重要紀錄,包括:大型歐式古裝音樂劇、管弦樂團現場伴奏。1995年耶,民間劇團有這樣的GUTS投資,令人佩服。

這是法國劇作家羅斯丹重要劇作,不同於舞台劇是對白的翻譯,音樂劇改編重要的是要找到歌曲位置,什麼時候用講的,什麼時候唱,那些場景用武打帶過。這齣戲對果陀對我都是里程碑,可惜沒有留下原聲帶、DVD,只能述說一個沒人知道的傳奇。

果陀在音樂劇做了很多嘗試,繳了20多年學費累積經驗。相較現在有些音樂劇分工發包給不同人寫,果陀是比較正統做法。

從《淡水小鎮》演到《徵婚啟事》
不曾厭煩的學習與體悟

得:《淡水小鎮》從不知道舞台是什麼開始,幸運的是,這齣戲一直在演,每演一次就多懂一些。常有人問:舞台劇一直重演,不會煩嗎?完全不會。一句台詞講十次、一百次…突然又懂了,欣喜若狂。

融:阿得把「老艾茉莉」林靈玉(第一版女主角)的棒子接得很好,妳得保持童顏,才可以一直演下去。

得:《開錯門中門》的挑戰則是關於喜劇。這是一齣驚悚劇,演不好會用同樣高頻一直尖叫。(融:沒有層次。)門開了,如何透過情緒及說話讓觀眾知道現在是20年前?還是20年後?

改編莎士比亞《奧賽羅》的《針鋒對決》,和金士傑、李立群兩位大師同台,我的角色又是全威尼斯最美麗的女人,儀態、說話都有要求。我的個性急躁,演現代劇可能沒太大問題,但這次是莎劇,又是大家閨秀,一切要放慢,有一場我已經走到定點,飾演褓姆的曼茵還在後面,曼茵的速度才是對的。梁導當眾發怒:「為何不好好演!不把握時間把對白好好講。」

後來冷靜思考,的確,以前拿到劇本都希望我是對白最少那個,看到大段對白就想趕快講完。梁導暴怒我才真正思考關於「慢」。那段時間壓力大到一進排練場就補妝,掩飾不安,分散壓力。

《徵婚啟事》則要把梁導與李國修老師精神融在一起,屏風版玩的是快速轉換,梁導想講的是都會寂寞男女,這次重製舞台放大,增加表演難度,必須在快速移動中掌握住節奏。

怎麼看30歲的果陀?

融:果陀是劇場百貨公司,有老戲,有新嘗試;有原創,有翻譯,這是台灣發展文創要有的案例。但要成為百貨公司並不容易,沒有那麼多機會可以屢仆屢起,身為局外人也是局內人,我對果陀有疼惜,也有寄望。

得:果陀對我就是家,每個作品的愛都很濃烈,從輕鬆中得到巨大的感動。看完戲會思考:華麗的背後是什麼?為什麼這麼開心卻哭得那麼慘?

影像來源 Godot Theatre